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5:42:56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(《全集》第6集,第412页) 康有为通过阐释四书之口传来重释孔子学说,释大同仍然是中心问题之一。
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,一是太平大同之学对君臣大防的突破,一是立孔教的政治创制是否会形成皇权之外的政治中心。这一批评不仅在意太平大同的教义对帝制的根本性挑战,也指出了教与政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。
《新学伪经考》攻刘歆作伪乱圣制,关键的主张是六经非周公所作,而是孔子所作,刘歆之罪在于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,而抑孔子为传。三、戊戌维新失败的反思:君臣之防的凸显与政教矛盾的忽略 康有为等人流亡之前是否对清朝抱有异志,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。二是通过重释孔子和儒学经典,阐发孔子的大同思想,或者说托孔子言大同,托孔子立大同之教,主要作品是第一次释经时期的《孔子改制考》和《春秋董氏学》,及第二次释经时期的四书重释和另两部作品。今日为据乱之世,内其国则不能一超直至世界之大同也。21[美]萧公权:《近代中国与新世界: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》,汪荣祖译,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,第101—104页。
将四书重释及其他二书与《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不可行革命书》上述论述对照,可以大致判断,后期释经六书作于1899年至此一时期,并非康有为倒填日期,虽然其中有些细节明显是此后至辛亥革命期间补入的。学者知六经为孔子所作,然后孔子之为大圣,为教主,范围万世而独称尊者,乃可明也。自己躲在暗处,让敌方处于明处,而且还要故意表示己方的弱点,以鼓舞敌方骄气。
但这样的看法,却不能解决老子思想的问题。就是魏晋以后,士人多以庄子学的眼光来看老子了,还是不断有人提出老子思想的机谋性和政治功利性。以这样的眼光看老子,当然可以认为老子思想体用一致,并无矛盾。但他只说老子以后体用分为两种系统,一为庄列的离用以为体,一为申韩鬼谷范蠡的离体以为用,而不说老子有此差异,说老子是体用一致的。
这些萌芽思想,后来在齐国的道家思想家那儿,演变为系统的理论。[4]如韩非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,司马谈《论六家要旨》之类。
[14]见《古史辨》第四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年,第516页。如章太炎、钱穆诸大家皆持此种看法。第六十一章:大国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。如裘锡圭认为《心术上》和《白心》两篇是道法家慎(到)、田(骈)派的作品。
物固有形,形固有名,名当谓之圣人。大体上,五四以后的现代学术研究,重视老子的政治功利和机谋权变,认为老子是站在统治者立场说话,替统治者出谋划策的,不在少数。[10]因应之道思想深刻影响了战国法家思想,也影响了战国时新政治体制的建构过程。在谈论政治道术的有关章节里,老子关心的问题是君主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操纵国家,而不是生存困境的反省和人格自新。
强不能遍立,智不能尽谋。注释: [1]参见陈鼓应:《老庄新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年,第98页。
另一方面,又具有替统治者(侯王、治国者)出谋划策的意向,大谈如何在政治、军事、人生斗争中隐蔽自己,保全自己,克敌制胜的谋略。特别是理解为与社会功名等级系统相对立意义上的自然生活。
执其名,务其所以成,此应之道也。从古至今,这样多的人视老子为政治、军事斗争中的权谋大师,这当然是有原因的。一方面,道是指向自然生活的。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谈论老子思想的著作文章,喜欢把老子思想分成若干块块,诸如哲学本体论、政治思想、辩证法(老子的谋略思想往往在这个名义下谈)等等,然后一一叙来,并不认为其中有矛盾。《史记•孟荀列传》和《史记•田敬仲完世家》中所提到齐国稷下头面学术人物,竟然泰半为道家。而且这一君人南面术思想系统的发展,要比淮河流域的人生思想系统影响大。
故庄列离用以为体,而体非其体。[15]见刘节《古史考存》,人民出版社1958年,第183页。
这是本文题义之外的问题,在这里提及,是想说明老子政治道术思想中关于制度问题的技术策略层面的考虑,虽然模糊简略,却含义甚深,开出战国秦汉道家法术政治一派。甚至最近以来,论者已不大注意这个问题。
以其形因为之名,此因之术也。诸子不能无欲,而第慕其无为,于是阴静坚忍,适以深其机而济其欲。
按说兵事最为凶险,谈兵的人也最易滋生暴虐不仁,视杀敌为快意乐事的心肠。如第三十六章: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。有时是指顺民之欲应时之俗,如第六十六章所谓:欲先民必以身后之,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,大体是这层意思。另一方面,道又是指向政治功利的。
其对战国西汉思想界的影响,也以政治家(含法家)兵家为主。而上述政治道术思想,对现实社会的批评是技术性的和策略性的,在价值观上是与现行价值原则(特别是政治功利的价值)妥协的,在社会立场上则明显地不甘居于边缘,试图介入主流社会。
老子被后世一些人视为阴谋术鼻祖,实在是韩非的大手笔在里面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所谓阴谋欺诈,在习惯用法上都是指存心不良的人,暗以诡谲之计施害于人,而谋己之利。
《阴符经》之说,盖出于此。这两种倾向,看似具有一致性,但其实是相互歧异。
但是那个时代的老子研究,大多数学者都赞成《老子》一书晚出,晚至战国末期或西汉前期,除胡适等少数人坚持《老子》书早出的传统说法外,晚出说几乎成了定论。老子谈谋略之道,则大体看出没有施害于人的不良存心。(这当然是从老子道论中引申的思想)应当谨慎地尊重固有制度,民俗风尚。政治与兵事皆有敌手,属人生搏斗的舞台,所以老子谋略之道,处处暗含如何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意。
(3)以科层化的文官制度为管理阶层,代替世卿世禄制。下面着重说明的是,老子之道,还有一种政治谋略的意向。
自然之道在这里表现为一种技巧性的示范,一种(政治人生的)技术准则而非价值准则。…… 从这一段话可以断定,魏源其实已意识到老子思想有两种相异的倾向,即体与用之间的差异。
庄周无欲矣,而不知其用之柔也。《庄子》在哲理上比《老子》深,但庄子思想比老子思想好懂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o2ej3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